杜微,出身于梓潼涪县大姓。
少时受学于益州大儒任安,是如今巴蜀士人的风向标之一。
之前曾仕刘璋为州从事,后以疾去官;先主定蜀时,自称耳聋,闭门不仕蜀汉。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后,便征辟为主薄,但杜微依旧不应。
然后,便发生了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。
被蜀天子“事之如父”、蜀汉权柄尽握的诸葛亮,竟然礼仪很隆重的派车马将杜微接来官署中来面谈;在杜微托词耳聋拒绝交谈时,又连续两次亲自做书劝解,请其出仕。
虽然事情的结果,还是因杜微固辞,而改授为清贵养老的谏议大夫官职,放其归去。
但诸葛亮求贤若渴、礼贤下士的姿态,以及对益州士人释放的善意,都能让一些有心人暗自品咂出滋味来。
尤其是,诸葛亮劝说杜微的第二封手书里,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语:“君但当以德辅时耳,不责君军事,何为汲汲欲求去乎!”
十分露骨直白的,道出了他征辟杜微的目的。
不需要杜微劳顿于案牍,或者忙里忙外;但求身为益州豪族代表、士人领袖之一的杜微做个样子,接受官职表个态,让其他巴蜀士人不要再抵抗蜀汉政权。
而熟知历史轨迹的郑璞,得闻此事,感悟则是更深。
被托孤的诸葛亮,光复汉室就是此生唯一的目标!
在这个目标面前,任何事情都要退避三舍!
为了让巴蜀之地变成北伐中原的稳定根基,他甚至可以委曲求全,放下姿态来请杜微出仕。以此推论,只要对光复汉室这个目标大有裨益的人才,他也不会吝啬破格提携!
也就是说,郑璞之前担忧的,出仕后会因出身卷入派系倾轧,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就是无稽之谈。
当然,先决条件,是郑璞得展现出他人不可及的才学来!
不然的话,物竞天择,本是亘古不变的法则。
谁又会有闲功夫,去关注一个庸碌之辈的处境公平与否?
而且,郑璞还知道,如果想获得破格提携,就必须在平定南中叛乱之前,先被诸葛亮青睐征辟入丞相府,进入蜀汉的权利中枢!
因为讨伐南中叛乱时,是诸葛亮优先重用益州士人的时期。
这是对时局的妥协。
益州南部五郡地理偏僻,汉夷杂居,向来是寡文少礼、异动难安之地。
不管是想讨伐叛乱,还是战后的安抚,都需要仰仗当地豪族大姓的威信力推行羁縻政策。
这种威望,是本土士人祖祖辈辈定居于此积累出来的口碑,荆襄系和东州士都无法替代。
从蜀汉朝廷的角度出发,想北伐中原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;而想让南中五郡迅速安稳下来,就要厚待益州本土士人。让那些叛乱的人觉得,接受蜀汉朝廷的统治,比举兵叛乱更符合自身的利益!